毕业后删 90% 大学同学:情商低还是断舍离?
近日毕业季,浙江杭州一位女大学生称自己删掉了 90% 的大学同学和老师的微信好友,但之后陆续有人重新添加她的微信并对她进行质问和辱骂。
这名女生表示,她在删除好友前都会微信通知对方一句 " 后会无期,礼貌互删,祝好。"
她认为自己跟这些人只是塑料同学情,毕业后交集为零,留着好友也没什么用,所以只留下了几个关系真的很好的同学。
【资料图】
(新闻视频 " 女生毕业删除 90% 同学 ")
新闻发出后,有的网友支持她的举动,认为删除不会再联系的微信好友可以排除无用社交,是社交关系上的断舍离。
但更多的网友认为这是缺乏情商的做法,屏蔽朋友圈让他们躺在通讯录里即可,完全没必要删了微信还通知一声。
两种声音指向了人们在社交媒体时代对于友谊的不同看法,但不管世界怎么变化,从乡土熟人社会到城市陌生人社会,真诚的友谊似乎永远都是奢侈品。
一、低情商的社交断舍离
关于这条新闻的最大争议点,或许并不在删微信好友的行为本身上,而在于这位女生删好友的方式方法上。
新闻中提到部分被她删除的同学会再次添加她的微信与她对质,这本身就已经说明她的行为不仅仅是单纯的毕业删同学,而是触碰到了社交礼仪中的其他红线。
平心而论,任何一个正常人在看到 " 后会无期,礼貌互删,祝好 " 的私信后再被删除好友都会感到一种莫名的不适感。这种不适感在很大程度上来自被删好友带来的自我认同感下降,跟失恋的感觉类似。
但更让人感到不适的是这句私信中所蕴含的强烈负面情绪,它不是在表达字面意义上的告别和祝福,而是在大张旗鼓地宣泄怨气。
(新闻视频 " 女生毕业删除 90% 同学 ")
这种怨气可能来自于事件女主对于大学集体生活的不满,出于种种原因,这届大学毕业生与同学缺乏见面交流的机会,进而对于大学生活本身也没能产生足够的认同感和集体归属感,这也就是女生所说的 " 塑料同学情 "。
尽管如此,这条私信的措辞还是显得缺乏基本的社交礼仪。" 礼貌互删 " 的表述是一种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表达,跟在朋友圈转发观点并附上 " 不同意的可以互删了 " 的行为具有同一程度的冒犯感。
(知乎网友回答)
打出 " 礼貌互删 " 之后删除对方微信在本质上是不仅要对方接受你所设置的议程,同时还要让对方称赞你的道德修养和思想深度。
这种操作最狠的一点是,被删好友的人在感受到恶意和困惑之后完全没有反驳和回应的机会,这也就无怪乎事件女主的部分同学咽不下这口气要重新加她好友与她对质了。
(豆瓣网友评论)
事实上,我们的生活并没有那么多观众,大多数人并不在乎你在朋友圈的观点有多深刻或者你和他们的关系有多塑料,现代社会正是有了社交礼仪这层虚伪冷漠的皮才显得如此温情脉脉。
想在社交关系上断舍离默默删除微信好友即可,大可不必把怨气摆在明面上给自己和他人添堵。
二、" 我与你 " 而非 " 我与它 "
抛开事件女主删好友的具体操作细节,毕业后删微信好友这件事本身做错了吗?
其实删微信好友的行为本身是无所谓对错的,支持删的人和支持不删的人的根本分歧在于他们对于微信平台的看法。
即人们究竟是把微信看作是一个注重私人生活的沙龙还是一个鱼龙混杂、工作生活不分的广场?
(豆瓣网友评论)
赞同前者的人自然会倾向于定期删除没有联系的好友以保证圈子的纯洁性,而赞同后者的人会将微信作为自己人格的虚拟化身,即使自己微信通讯里躺着上千个不会再联系的好友, 也会出于礼貌不去删除。
毕竟没人会对一个工作平台动真感情,留个名片又没什么损失。老话说,做事留一线,事后好相见,万一以后真有用得着的地方呢?
(知乎网友回答)
那么当下赞同哪一种观点的人会更多呢?从微信 " 小而美 " 的现状来看,毫无疑问持后者想法的人才是主流,所以毕业删 90% 好友才能成为一条社会新闻。
事实上,定期删除微信好友的人并不少,断舍离的哲学不仅仅表现在对待物品的态度上,同样也体现在社交关系方面。
(小红书网友观点)
即时通讯工具的出现让现代人认识新朋友的速度产生了质的飞跃,我们在互联网上一天所能接触到人的数量可能胜过古人一年的数量。
社交媒体让我们拥有了过多的联系,但并不是所有朋友圈里的人都能算得上 " 朋友 "。
当微信日益从一个小而美的私人沙龙变成一个大而杂的公共广场后,许多人便完全放弃了在朋友圈进行个人表达的努力。
微信已经不仅仅是一款即时通讯工具,而是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我们与其说是在朋友圈浏览亲密朋友的日常分享,不如说是在浏览本地新闻。
(微博投票:你为什么不发朋友圈了)
正因为此,社交上的断舍离才是有合理性的。如果人们真的还将微信当做是一款社交工具,那么为什么不只保留那些还与自己有着紧密联系的朋友呢?
我们不能指望一个从不走动、只是默默躺在通讯录里的所谓朋友能够在许多年后还能够在关键时刻拉你一把,这只是对于 " 人脉 " 不切实际的幻想。
当你对于微信的期盼不只是电话黄页时,社交断舍离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即使没到删微信的程度,也一定会以别的方式进行。
像新闻女主角这般大张旗鼓的宣告是极少发生的事情,大多数的离开都是悄然无声的。
(豆瓣网友评论)
马丁 · 布伯在讨论人与人之前关系时曾作过非常精妙的论述,他认为大多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 " 我与它 " 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带着目的和预期、有功利性需求的关系。
而在 " 我与你 " 的关系中,人与人是以其全部的本真进行交流,是一种不掺杂预期和目的的关系。因此真正的友谊,应当是 " 我与你 " 的关系而非 " 我与它 " 的关系。
(马丁 · 布伯《我与你》豆瓣页面)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社交断舍离的实践者们实际上是在追求一种 " 我与你 " 的关系。他们不将微信好友通讯录视作是人脉的一部分,而试图专心将生活重心放在那些真正互相在乎的朋友关系上。
删微信更多是一种态度的宣告,它代表着人们进入了生活的全新阶段,只有放下对于过往生活记忆的眷恋或执念,才能重新开始简单清爽的新生活。
因此,抛开新闻事件女主的具体操作,定期删微信好友并不能说是做了一件错事。
三、在陌生人社会中创造熟人圈子
一毕业就删好友总是会让人想起前段时间很火的一个概念:" 断亲 "。" 断亲 " 反映的是年轻人开始越来越不愿意走亲戚了,也越来越不能接受没有边界感的亲缘关系了。
而社交断舍离显然是在 " 断亲 " 的基础上又向前迈了一步,是对 " 断亲 " 的批判性继承。
从本质上来说,这两个概念都是现代化、城市化的产物。" 断亲 " 是人们大规模脱离乡村,进入城市过上现代化生活的产物,其思想基础是中国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的历史进程。
(微博话题:为什么年轻人开始断亲了)
在城市生活的人们不再需要以血缘和地缘纽带维持的传统熟人关系提供帮助,当义务大于权利的时候,人们会自主地脱离熟人社会的控制,所谓 " 断亲 " 就是落后的生产关系无法适应先进生产力的结果。
当城市生活成为社会的主流生活形态时,中国的熟人社会也就趋于瓦解,取而代之的是谁也不认识谁的陌生人社会。这是一种超越了地缘与血缘的的社会形态,人们不被传统关系所束缚,可以任意地与陌生人建立联系。
这种原子化的社会形态为社交断舍离提供了思想基础和实现可能,因为正是在一个毫无牵绊的陌生人社会中,我们才可以无所顾忌地删除好友,而不必过于担心这种行为造成的影响。
(豆瓣网友评论)
社交断舍离的行为,在本质上是为了在一个陌生人社会中创造一个熟人圈子。这个圈子不以传统的血缘和亲缘关系为纽带,也不以陌生人社会中冷漠的功利性为目的,它所追求的,是马丁 · 布伯所说的 " 我与你 " 式的友谊。
这是一种相当理想、相当乌托邦的人际关系,它既不是熟人社会中的差序格局,也不是陌生人社会中的契约关系,几乎承载了现代化向我们许诺的所有美好特质。
(美剧《老友记》)
但我们同时又必须要承认,这种理想人际关系的基础,仍然是一个陌生人社会。即使是出于维系现代生活的需要,我们也不得不同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分工体系打交道。
从出生到死亡,我们一辈子都在和各种陌生人打交道,尽管陌生人社会是一个冷漠的,依靠契约和货币关系建立起来的体系,但这个体系在大多数时候是切实有效的。
尽管你与他人素不相识,但你们可以出于共同的遭遇和价值观推动全社会的改变,这在传统熟人社会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项飚评价陌生人社会)
因此,陌生人社会中的熟人圈子尽管美好,但我们却大可不必将陌生人社会看作是熟人圈子的对立面。在一个公共概念被垄断的原子化社会,即使是一点最微小的联合,其对全社会的意义也高于小圈子的报团取暖。
我们今天谈论毕业删好友,并非意在指责人们的冷漠或是鼓吹社交断舍离行为。友谊的判断标准因人而异,个人的境遇与经历也是千差万别。
这条新闻只是在不经意间提醒了我们,真诚的人际关系是永远值得追求的。
而对社交断舍离的追求,其实有比 " 礼貌互删 " 更高情商的方式。
关键词: